一、主講人簡介
葉汝萍,出生于1992年2月,201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中醫專業講師。自2018年5月以來先后擔任支部宣傳委員、組織兼紀檢委員,獲2019-2020學年中共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1年5月起任支部副書記,主要協助支部書記完成支部各項工作。
二、文本講稿
從發展低迷到掀起熱潮,56號文件吹響振興中醫藥號角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醫藥事業迎著改革的春風,一掃“十年文革”時期的低迷,開啟了振興發展的新模式。
反思探索,一代共產黨人的堅持
“十年文革”嚴重阻礙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1959年全國中醫36.1萬人,西醫23.4萬人,到1977年西醫有73.8萬人,增加了2.2倍,而中醫卻減至24萬人,比1959年減少了三分之一;1966年全國有中醫醫院1371所,1976年時僅剩129所,10年減少91%。那時,中醫藥事業式微,中醫藥人才隊伍后繼乏人。
然而,奮斗在國家衛生事業崗位上的共產黨人始終銘記黨和國家曾對中醫藥提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團結中西醫”“中西醫合作”“中西醫結合”等,面對中醫發展窘境,他們積極反思問題,探索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977年,江一真任衛生部部長后就開始進行整合清查工作,著手制定衛生工作的發展與規劃,他針對當時普遍不重視中醫藥工作的現象,呼吁加強中醫藥工作,推動中醫藥發展。1978年,崔月犁到衛生部工作,先后任衛生部副部長、部長,他在深入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廣大農村以及各中醫醫院、中醫學院和少數民族醫院調查研究后,得出了“有中國特色的衛生事業不能沒有中醫”的結論。
1978年8月,經過深入調研和縝密研討,衛生部黨組向中央報送《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充分說明了中醫藥發展形勢的嚴峻,深入剖析中醫藥行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8條切實可行的建議。這份報告凝聚著那一代為中醫藥振臂高呼的共產黨人的心血,它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打開了一個嶄新局面。
確立綱領,中共中央〔1978〕56號文件的出臺
針對當時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問題,衛生部提出的8條建議主要包括:進一步重申并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中醫政策,糾正對待中醫中藥人員的錯誤態度;認真辦好中醫院校,積極培養中醫中藥的新生力量;整頓和辦好中醫醫院;加強中醫藥研究機構的建設;繼續組織西醫學習中醫;請國家計委撥給1萬人的勞動指標,選拔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中醫,充實和加強全民所有制的中醫機構;建議各省、市、區在安排基建計劃時要優先考慮發展中醫機構,在分配經費時重點照顧中醫機構;建議各省、市、區黨委把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經常督促各有關方面貫徹執行黨的中醫政策,搞好中西醫結合。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月后,“中央轉發中共衛生部黨組《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的批語”以〔1978〕56號文件發布。
中央在批語中對衛生部的意見予以肯定,并指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新的發展時期,在發展西醫隊伍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快發展中醫中藥事業,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抓緊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的問題,要培養一支精通中醫理論和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高水平的中醫隊伍,造就一支熱心于中西醫結合工作的西醫學習中醫的骨干隊伍。”
更難得的是,鄧小平同志親筆在文件上寫下批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
自此,在改革開放初期,中醫藥發展有了綱領。
隨后,衛生部下發了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中央〔1978〕56號文件的通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大力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光明日報》發表社論《重視中醫、發展中醫、提高中醫》,引發全社會的關注,該文件受到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各部委黨組、各軍兵種黨委和全國所有的縣團級單位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各地掀起貫徹落實中共中央〔1978〕56號文件的熱潮。
1978年12月26日,衛生部、國家勞動局發出通知,為貫徹中共中央〔1978〕56號文件,解決中醫隊伍繼承人的問題,決定1979年從集體所有制和散在城鄉的民間中醫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中醫藥人員轉為全民所有制人員,以充實加強中醫藥教學、科研和醫療機構。
作為一份承上啟下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1978〕56號文件不僅提出了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等問題的方案,還對中醫藥發展的機構問題、組織問題、領導重視問題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扶持中醫政策的連續性。文件中首次提出的“中醫院要突出中醫的特點,從門診到病房都要體現以中醫藥為主”,更是成為后來衡陽會議的重要內容,對后來的中醫藥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確地位,衡陽會議的召開
1982年4月,湘江畔,煙雨茫茫,湖南衡陽迎來了彪炳中醫藥史冊的高光時刻,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在這里召開,所以又稱“衡陽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由衛生部組織召開的全國性中醫藥工作會議,對全國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就在會議召開之前,如何對待中醫藥,衛生界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意見認為:“聲光化電奔前走,何必破車拉老牛,現在這個時代提倡中醫藥等于倒退。”另一派則大聲疾呼:“中醫藥的療效是經過千百年實踐檢驗的真理。”還有人尖銳地質問:“中醫醫院是姓中還是姓西?中醫醫院里是中醫學當家還是西醫學當家?”
隨著衡陽會議的勝利召開,這些持久不息的爭論和質疑終于有了明確的答案。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中醫醫院整頓和建設的意見》《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條例(試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切實辦好中醫醫院》3個文件,強調了“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方針,明確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發展、長期并存的基本思路,為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衡陽會議的召開意味著,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醫藥工作的地位得到明確肯定,如國醫大師鄧鐵濤在《鐵濤醫話》中所說:“衡陽會議是改變中醫從屬地位的開始。”
衡陽會議后,加強中西醫結合工作、加強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中醫科工作、加強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發展中醫教育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至1989年底,在黨和國家中醫藥政策保障下,全國衛生機構中醫藥專業技術隊伍發展到54萬人,全國中醫醫院發展至2070多所,中醫病床19萬張,高等中醫藥院校達到33所(含民族醫學院和二級學院),中等中醫藥學校和中醫藥職業技術學校達到66所,獨立中醫藥研究院所達到109個。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號角全面吹響,中醫藥事業進入了高歌猛進的新時期,在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立足今日,展望明天
中醫藥教育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事關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教育和人才培養,為構建我國獨具特色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近年來,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更是不斷擴大。形成了以中醫藥為主體、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實現了從高職、本科到碩士、博士的多層次、多學科、多元化全覆蓋。目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充實到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支撐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并在積極服務“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中,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使者。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具有中醫藥背景的一線教師組成的基層支部,更應全面支持黨的教育事業,尤其在推進基層中醫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各展所長,竭盡力量。為營造校園內良好的中醫藥教育教學氛圍,提升中醫藥特色職教發展信心,推進中醫技能型人才培養,又有哪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全面開展地區中醫藥人才需求調研,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中醫藥技能型人才;2.黨員教師帶頭積極參與中醫藥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支部督促確保課題的實用性,確保成果可推廣應用;3.支部積極推進開展中醫藥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能,以賽促教;4.支部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和榜樣,鼓勵黨員提升學歷,傳承經典,才能更好以身示范,立德樹人;5.帶頭開展成人繼續教育培訓,尤其對基層已有一定經驗的中醫從業者開展能力提升的規范培訓,使他們成為扎根在基層的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理論知識適度的具有高等技術應用特點的中醫復合型人才。
三、PPT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