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組織開展的“追尋領袖足跡 賡續中華文脈”2023-2024學年全省大學生寒假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圍繞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開展文化探源行動。
2024年1月25日下午,出征儀式在厚德樓107會議室舉行,儀式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來朋珍主持,黨支部副書記賴文金作動員講話。隨后,胡濟林副教授與實踐隊隊員作《閩文化的過去和現在》主題交流,探討了閩文化歷史沿革、精神內核和影響力。

2024年1月26日,“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先后赴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閩侯崇賢館、福建省博物院、西湖書院開展活動。

向海而興,海風山骨
《山海經》載:“閩在海中。”閩人自古以來便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拓土開疆、披荊斬棘,開創了八閩文化先河。首站,“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來到了依托考古遺址而建的專題性博物館——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

為更深入了解、更大范圍傳播獨具福建特色的海洋文化,“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積極開展師生志愿宣講、知識競賽、歌舞表演等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指導教師楊央、張晨琳結合珍貴館藏文物進行志愿講解,用考古成果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實踐隊隊員林海清等為游客講述“閩從何來”“漂洋過海的客人們”“曇石山人知多少”趣味考古小故事,揭示古代先賢的智慧和創造力;劉鑫、吳欣瑤通過對古代舞蹈的演繹,以非語言性的表達方式傳遞曇石山文化內涵,吸引諸多游客駐足觀看;在知識競賽環節,實踐隊隊員席地而坐、對答如流,不斷探索和解答人類歷史問題。

仰望先賢,行穩致遠
八閩大地,鐘靈毓秀;海濱鄒魯,蘭桂齊芳。為追尋八閩先賢足跡,“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第二站探訪閩侯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試點古厝之一——閩侯縣崇賢館,將理論知識內化為服務社會的能力。

“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隊員陳周潔等結合館藏資源,以“近世中國第一人——嚴復”“工人運動先驅——林祥謙”“滿門忠烈——才女林徽因”等為題開展志愿講解,拍攝福建家風家訓主題微視頻,將實踐成果上傳抖音、BILIBILI等媒體渠道,以廣大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閩文化的影響力,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福航天下,向海圖強
循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前行,第三站,“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來到了承載著八閩大地厚重文化印記的國家一級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院進行參觀學習。

在福建省博物院,實踐隊隊員領會了閩文化的發展脈絡,感悟到歷史深處的文明之光。鐘雯菲、莊怡欣開展以“閩海雄風拓西洋”“閩臺血肉永相連”“福音醫院”為主題的志愿講解,帶領游客探尋福建如何劈波斬浪,成為人文蔚起的“海濱鄒魯”;感受閩臺一水,煙波相同,兩岸從石器時代至今始終存在無比深刻的聯系;了解中央蘇區紅色醫院——福音醫院,觸摸閩西光榮革命傳統,傳承“紅醫精神”。

在福建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廣場上,隊長魏日鴻代表“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向全省大學生發出《守護和傳承福建文化倡議》,旨在喚起當代青年保護閩都文化的意識,成長為傳承閩都文化的中堅力量。
文化沃野,開枝散葉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福建著力賡續文脈,積極推動包括朱子文化在內的“閩人智慧”的傳承與創新。最后一站,“閩文化探源”社會實踐隊來到了西湖書院,助力弘揚朱子文化。
在致用堂前,黃清雪等隊員面向廣大市民,朗誦朱熹《讀書之要》摘篇,分享《習近平的讀書故事》《滴水穿石的啟示》等文章,鼓勵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追尋領袖足跡,感悟思想偉力。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打造“有理論高度、有實踐深度、有持續行動”的一堂大思政課,以探源閩文化為起點,以寒假主題社會實踐為主要載體,推動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的有效結合,達到“學、思、踐”三位一體,進一步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的教學成效,達到鑄魂育人的目的。
23護理309林雨欣:這是一次穿梭時空的歷史之旅。行走在博物館和西湖書院之中,我仿佛能聽到古人打磨石器、制作陶罐的叮咚聲,感受到書聲、雨聲、讀書聲交替作響。此次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我對閩文化的認識,更激發了我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自豪感。
23檢驗501董雨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次短暫而充實的旅途,使我觸摸到歷史的厚重,感受到閩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次社會實踐是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質的提升。
稿件: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字:張晨琳、胡濟林
審核:熊美蘭
責編:曾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