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20年4月20日 要聞第4版 鏈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4/20/content_1253502.htm)
在福建支援湖北的12批醫療隊1389名隊員中,有積淀深厚的醫學專家,也有經驗豐富的中層骨干,也不乏嶄露頭角的青年力量。
其中,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是一支年輕的隊伍,由139人組成,平均年齡34歲。其中,“85后”有90人,27人是黨員。
他們和前輩們一起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敢想、敢沖、敢拼,吃得了苦,擰成一股繩,在救治一線發揮重要作用。
陳鈞年:熟練重癥救治操作的“寶藏男孩”
福建協和醫院第四批醫療隊累計收治、管理新冠肺炎患者117人,其中重癥、危重癥患者超過半數。一般的病人,普通的臨床醫生就可以應對,而針對危重癥病人,重癥醫學科醫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他們專業全面,呼吸機、床邊血透、床邊B超的操作等都是日常工作。這種情況下,陳鈞年等重癥醫學科出身的醫生成了科里的“寶藏男孩”。
“肌酐1000多,必須馬上血透!”面對一位60多歲有腎病史的新冠肺炎病人,醫療組決定予以血透治療。
血透,需要專業設備和藥物。這些對1988年出生的重癥醫學科醫師陳鈞年來說,并不陌生。但醫療隊所在的并非腎病專科病區,設備要向ICU借,配液要自己配。在陳鈞年的指導下,護士們加班加點,配齊了一次透析需要的20袋3000毫升的配液,病人終于轉危為安。
“這位老人治愈出院后,還給我們發來感謝信呢。”陳鈞年笑著說。
那段時間,陳鈞年總在想,萬一自己被感染了怎么辦?然而一旦進入工作狀態,這種擔心就會不自覺地“靠后”。日復一日,專注最終戰勝了恐懼。陳鈞年說,醫生的職業精神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實戰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陳存榮是福建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一直是陳鈞年的領路人。他說,陳鈞年畢業后一直都在重癥醫學科工作,具備扎實的臨床基礎及操作能力,是我省重癥超聲為數不多的幾位培訓師,也是全國重癥腹腔協作組的秘書之一。此次主動參加援鄂抗疫,證明了福建重癥學科年輕一代的實力。
陳昊:在線交流診治經驗的新晉男主播
胸外科醫生陳昊1988年出生,是福建醫科大學黨員突擊隊的一員。抵達湖北的第一天,他就身著厚重的防護裝備,率先進入病區。
作為初級醫師,他主動承擔病毒核酸鼻咽拭子采集、床邊心電圖、陪同患者進行CT檢查等高風險操作,協助治療組有序開展個體化治療。作為胸外科醫師,他發揮專業特長,在氣道管理、肺部影像、肺功能鍛煉等方面為團隊提供技術支持。
陳昊還是新晉“主播”。在醫療隊內部,通過在線授課及小規模會議等多種形式,學習交流新冠肺炎的診治經驗及治療進展已成為常態。在第五期的學術沙龍中,陳昊受邀在隊內舉行“肺部磨玻璃樣病變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講座,為同事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意見。
此外,作為福建醫科大學的臨床帶教老師,在駐地,陳昊利用休息時間,為2015級臨床醫學五年制和“5+3”一體化第三輪外科輪轉的59位實習醫師直播,開展病例討論,并分享援鄂工作見聞,普及疫情防控知識,以此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陳昊說:“我希望以親身經歷告訴他們,在家學習也是在支持抗疫全局,我們是在不同的戰線上共同戰斗。”
蔣建福:病人和戰友們心中的暖男
蔣建福出生于1991年,是福建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一名護師,也是病人和戰友們心中的暖男。
為了與一位聾啞患者李阿姨加強溝通,蔣建福利用下班休息時間自學簡單的手語。肢體語言的表達,微笑的傳遞,文字的書寫,都拉近了他與患者的距離。他還關注到病人的物資需求,把自己的物資提供給病人。為了讓一位病人吃到心心念念的白糖稀飯,他借遍了整個醫療隊。
蔣建福常常幫助非重癥同事進行氣管插管護理指導,掌握呼吸機使用過程中的觀察要點及報警處理,以及了解血液凈化治療的理論知識及護理要點等。
他還是電腦高手,剛接管病區時,隊員們普遍反映對病區PDA的操作遇到困難。為了讓隊員們盡快適應,蔣建福協助護士長制定了PDA相關使用規范并打印成冊,發給隊員傳閱。他還幫助團隊處理各類電腦問題。護理部副主任肖春秀經常調侃:“建福,你是不是入錯行了?”
蔣建福說:“在抗疫戰場上,每個人都應發揮自己的特長,在信息化方面,年輕人有天然的優勢。在一線工作中,我們豁得出去,在后勤方面,我們也愿意為戰友的工作保駕護航。”
得知醫療隊員生日,蔣建福積極協助組長組織策劃了一場生日會。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蔣建福與組員們齊心協力做了一面巾幗女英雄照片墻,制作祝福視頻,為醫療隊的女神們過上一個簡單卻不平凡的節日。
張曉嵐:演示舒緩康復操的文藝骨干
“我是黨員,我先上!”1996年出生的感染科護士張曉嵐是年齡最小的隊員,但在工作上,她從未退縮。
張曉嵐和隊友的日常工作是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護目鏡上全都是霧氣,視野受限,臉常常被口罩護目鏡壓紅。每天工作之余,張曉嵐總是元氣滿滿。看到閨女臉上的壓瘡,媽媽心疼不已,但張曉嵐反而安慰起媽媽:這是我戰斗的勛章。
在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時,張曉嵐就是文藝骨干,多位老師都對這位愛笑的姑娘印象深刻,說光是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她那“治愈系”的笑容。
工作之余,張曉嵐喜歡拍vlog,發抖音,記錄一線工作。留意到張曉嵐有文藝方面的特長,呼吸科主任吳峰主動找到張曉嵐合作,一個是醫療隊里資歷最深的老教授,一位是年齡最小的護士,一導一演,為病人拍攝了近10分鐘的“福建協和舒緩康復操”,每天早上10:30準時在病房里播放,帶著病人活動起來。
此外,她還參與“心理舒緩肌肉放松訓練”播音工作,視頻和播音都得到患者的贊許。
出征時,她還因為頭發剪得太短而落淚;戰“疫”時,她總說“不能給組織拖后腿”;落地福州,張曉嵐才露出90后的稚氣,她笑著說:“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長發留起來,我相信新長的頭發會更漂亮!”
醫療隊領隊張尉說:“任何一支隊伍都需要基礎力量做支撐,互相合作。這批年輕隊員著實給了我們不少驚喜:他們向前輩學習,與隊友合作,發揮自身特長,在工作上快速融入角色,在團建上發揮了主要作用。我相信他們經過這場淬煉,一定能在各自的領域逐漸成長為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