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強農民們對于種植香菇的理論知識的掌握,福建省邵武市成人教育中心于2019年8月12日上午邀請到了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蔡丹鳳,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的學生進行有關香菇培育的理論授課,經管學院赴福建“心系三農”活動調研服務隊跟隨農民的腳步也來到了他們的課堂。
香菇起源于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菇,也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我國不僅是香菇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香菇的出口大國,其出口產區主要集中于福建和浙江兩個沿海地區。香菇有菌絲有種子。在它的生長過程中,香菇的孢子萌發成菌絲,菌絲生長發育分化形成十分密集的菌絲組織,形成子實體的原基,進一步發育成菇蕾,最后發育成子實體。教授結合福建省邵武市的具體情況為農民及隊員展示了本地生長的各式香菇樣式。
香菇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關鍵的六大因素分別為營養、溫度、水分、光照、空氣和酸堿度。教授為隊員們仔細講解了在栽培時應當按照科學的理論嚴格控制好以上幾種條件,這樣才能夠取得較為豐富的產量。香菇菌絲所需要的有機態氮源主要來自添加料中的麥麩、玉米粉、尿素等。因此,若在培育過程適當地添加氮源和礦物質,不僅能為香菇補充營養,也能提高香菇的產量。
接下來,蔡教授提到優質香菇的兩種關鍵栽培方式: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而這兩種栽培方式并不是所有地域都能夠適用,農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根據各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因地制宜,選擇栽培方式和安排種植季節。例如,對福建地區而言,栽培香菇的有利季節就是秋冬季節。
最后,教授為避免農民在栽培過程中的錯誤方式,特地強調了香菇栽培較好的營養配比,在比例分配中木屑80% 麥皮和米糠約20%,其他營養原料占約0.1%。然而不論是何種栽培方式,都應當順應作物本身的習性,尊重自然,才能使作物萌發成長。
隊員們從昨天的實踐課堂來到今天的理論課程,隊員和農民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著教授對課堂的精彩詮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信參與培訓的農民一定受益匪淺。精彩的課程無疑為今后香菇培育取得優異成果、助推產業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學生網報2019年8月13日“社會實踐”專欄)